1.1产能去化进入深水区:能繁母猪存栏量跌破警戒线
2023年四季度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100万头,较2021年峰值下降13.2%,已连续7个月低于农业农村部划定的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红线。在东北、西南等主产区,中小养殖户退出比例超过35%,头部企业牧原、温氏能繁母猪淘汰率亦达8%-10%。
这种持续14个月的去产能进程,已超过前两轮周期(2014年、2018年)的9-11个月调整期,行业出清深度远超市场预期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当前二元母猪补栏积极性创十年新低。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,2023年种猪场销售同比下降42%,后备母猪价格跌至1600元/头,较2020年高位缩水65%。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的生猪供给将出现断档式收缩,为价格反转埋下伏笔。
当猪价跌破14元/公斤时,全行业陷入深度亏损。以当前玉米2800元/吨、豆粕4000元/吨计算,自繁自养头均亏损达350元,外购仔猪模式亏损更突破500元/头。但极致的亏损往往孕育着转机:历史上当猪粮比价连续6周低于5:1时,必然触发政策收储与市场自发调节。
当前猪粮比价已连续22周处于5:1以下,其中8周低于4.5:1,创下2009年监测以来最长超跌记录。这种极端行情下,饲料成本对猪价的支撑效应开始显现。据测算,若玉米价格维持当前水平,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线将上移至16.5-17元/公斤,与当前13.8元/公斤的市场价形成近20%的倒挂空间,这种剪刀差难以长期维持。
1.3政策底牌陆续亮出:收储升级与金融纾困双管齐下
国家发改委7日内连续三次发布猪价过度下跌预警,年内已启动13批次中央冻猪肉收储,累计收储规模达51.8万吨,创2010年以来新高。更关键的是,政策工具箱出现两大创新:一是将能繁母猪保险保额从1500元/头提升至2000元,二是对规模猪场给予每头200元的临时贷款贴息。
金融机构同步跟进,五大行对头部养殖企业授信额度突破3000亿元,其中牧原股份获得1200亿元战略授信。这种"政策底+资金底"的共振,有效缓解了行业流动性危机,为产能修复争取了宝贵时间窗口。
在行业平均完全成本16元/公斤的背景下,牧原股份14.2元/公斤、温氏股份15.6元/公斤的成本线展现出强大竞争力。这种差距源于三大核心壁垒:
育种体系:牧原独有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,使psy(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)达到28头,较行业均值高出30%饲料配方:新希望六和开发的低蛋白日粮技术,使豆粕用量降低至8%,单头育肥成本下降60元智能化升级:正邦科技建设的5G智慧猪场,将人工效率提升3倍,死亡率降低2个百分点
这些技术红利将在猪价回升时转化为超额利润。以牧原为例,若猪价反弹至20元/公斤,其头均盈利可达800元,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%。
双汇发展、龙大美食等企业正在构建"养殖-屠宰-深加工"的全产业链闭环。2023年预制菜赛道爆发式增长,使得猪肉深加工毛利率提升至35%,是传统养殖业务的3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冷链物流的突破:
顺丰控股建成覆盖200城的生猪运输专线,损耗率从8%降至2%京东冷链研发的智能分切系统,使分割效率提升50%双汇的调理肉制品已进入7-11、全家等5万家便利店
这种从"卖生猪"到"卖产品"的转型,正在重构行业价值分配格局。据测算,每向下游延伸一个环节,企业利润率可提升5-8个百分点。
能繁母猪存栏量:当环比降幅连续3个月超过1.5%,通常预示6-10个月后的供给缺口仔猪料销量:作为补栏先行指标,若连续两月环比增长15%,则表明产能开始恢复冻品库存率:当港口库存降至30%以下,贸易商囤货需求将加速价格反弹
当前这三大指标分别处于-1.2%、-18%、68%的历史异常值区间,显示市场仍处于超卖状态。但需警惕能繁母猪存栏量一旦跌破4000万头,可能引发猪价脉冲式上涨。
中国人保推出的价格指数保险,覆盖80%的成本线浙商期货设计的亚式期权产品,赔付触发概率提升至75%新湖期货与温氏合作的场外期权,实现每头猪5元的风险对冲成本
这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,使得养殖主体在周期波动中的生存概率提升60%以上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远见期货金融投资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