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以来,随着云南、四川等西南省份进入丰水期,水电供应量显著回升。据国家能源局数据,云南6月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18%,电价较枯水期下降约0.15元/千瓦时,电解铝企业吨铝电力成本可降低近2000元。这一信号直接触发了当地电解铝企业的复产热潮——仅云南一省,已有超120万吨电解铝产能计划在第三季度重启。
复产并非单纯由短期电价波动驱动。国家发改委《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明确提出,支持西南地区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电解铝产业。地方政府通过“绿色铝电联动”政策,对使用水电比例超过80%的企业给予0.02-0.05元/度的电价补贴,进一步强化了成本优势。
这种“政策+资源”的双重红利,使得西南电解铝的完全成本较北方火电铝厂低出约3000元/吨,成为吸引产能回流的根本逻辑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氧化铝价格近期异动对成本支撑形成新挑战。截至7月底,山西、河南氧化铝现货价突破3100元/吨,同比上涨12%。由于西南地区氧化铝自给率不足60%,外购运输成本增加使吨铝原料成本增加约500元。叠加阳极炭块价格同比上涨8%、人工成本年增6%等因素,即便电力成本下降,复产企业的综合成本仍较去年同期上浮3%-5%。
某头部铝企财务总监透露:“现在复产产能的利润模型建立在铝价稳定、成本可控的假设上,但若Q4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价跳涨,或氧化铝价格突破3300元/吨,半数新开产能将面临亏损风险。”这种脆弱的平衡,使得成本支撑的牢固性备受质疑。
西南电解铝的成本优势高度依赖水电稳定性,但气候变化正加剧不确定性。气象部门预测,2023年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导致云南冬季降水减少20%-30%,这意味着Q4电价可能反弹至0.45元/度以上。企业若未提前锁定长协电价,成本将骤增1000元/吨。
对此,部分企业开始布局“水风光储一体化”解决方案。例如,某云南铝企配套建设200MW光伏电站,可使全年绿电使用比例提升至65%,平抑季节性波动。但这类项目需3-5年建设周期,短期内难以改变成本结构。更现实的路径是与电网签订“丰枯联动”合约,通过价格对冲机制锁定成本,但这需要企业具备更强的资金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。
西南地区氧化铝产能约1600万吨/年,而电解铝产能需求达2400万吨,缺口800万吨需从北方运输。每吨氧化铝的铁路运费达250-300元,且受制于“北铝南运”的物流瓶颈。为此,贵州、广西正加速建设配套氧化铝项目,预计2024年区域自给率将提升至75%。
更具颠覆性的是技术革新带来的降本空间。重庆某研究院开发的“低温拜耳法”新工艺,可使氧化铝生产能耗降低15%,若在西南推广可降低本地氧化铝成本约200元/吨。进口铝土矿价格走低(几内亚矿到岸价同比下降8%),为产业链成本优化打开新窗口。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,对进口铝产品征收每吨50-100欧元的碳税。西南电解铝虽依托水电具备低碳优势(吨铝碳排放约8吨,远低于火电铝的14吨),但企业需投入资金建设碳管理体系。初步测算,满足CBAM要求的监测、报告、核查(MRV)体系将增加吨铝成本80-120元。
地方政府已着手构建区域碳资产池,通过统一交易降低企业履约成本。云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数据显示,2023年省内水电铝企业碳配额盈余量达200万吨,若按当前60元/吨的碳价计算,可产生1.2亿元收益用于对冲其他成本压力。这种“低碳溢价”可能重塑全球铝业成本竞争格局。
西南电解铝的成本支撑并非铁板一块,而是电力、原料、政策等多重变量动态博弈的结果。企业需建立弹性成本管理体系:在丰水期扩大生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,通过期货工具锁定氧化铝价格,同时加快低碳技术应用构筑长期优势。唯有将“资源红利”转化为“技术红利”和“管理红利”,方能在行业周期性波动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远见期货金融投资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