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第三季度,国际原油市场遭遇"黑色风暴",布伦特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关口,WTI原油更是一度下探至72美元/桶,创下近15个月新低。这场油价暴跌的序幕背后,全球经济引擎的集体失速正在改写能源市场的游戏规则。
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放缓的警报已然拉响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《世界经济展望》将2023年全球GDP增速预期下调至3.0%,较疫情前水平下降1.2个百分点。中国作为最大原油进口国,其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徘徊在荣枯线下方,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更使柴油需求同比减少12%。
欧洲在能源危机余波中艰难前行,德国工业产出连续八个月负增长,直接导致欧盟地区原油日消耗量减少50万桶。
新能源革命的加速推进正在重塑能源消费版图。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620万辆,同比激增40%,直接削减汽油需求达150万桶/日。光伏装机容量新增268GW创历史新高,风光发电占比首次突破14%,传统发电用油需求呈现断崖式下跌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氢能重卡商业化进程提速,仅中国就建成30座加氢站,预示着柴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到来。
疫情后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剧了需求萎缩。全球航空煤油需求复苏乏力,较2019年水平仍低8%,商务旅行量仅恢复至疫前65%。远程办公常态化使美国通勤汽油消耗减少15%,日本便利店汽油销量同比下降9%。塑料制品消费疲软导致石脑油需求走弱,东南亚石化企业开工率已降至75%以下。
面对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,主要机构纷纷下调预期。OPEC将2023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预测从267万桶/日调降至244万桶,美国能源信息署更将第四季度价格预期下调12美元至78美元。高盛分析师指出:"这不是周期性调整,而是能源消费范式的根本转变,原油需求峰值可能提前至2028年出现。
当需求端遭遇寒流时,供应端的持续放量让原油市场雪上加霜。OPEC+虽在6月达成减产协议,但实际执行率仅达承诺量的60%,俄罗斯海运原油出口量不降反升,8月达到日均350万桶的年内高点。美国页岩油企业借助技术创新,将二叠纪盆地单井产量提升23%,推动全国原油产量回升至1290万桶/日的历史高位。
库存数据的持续攀升印证了供应过剩的严峻现实。美国商业原油库存连续七周增加,总储量达到4.56亿桶的五年高位。上海原油期货交割仓库库容使用率突破85%,新加坡浮仓原油存量激增至5500万桶。战略储备释放仍在继续,日本宣布再抛售1000万桶储备,韩国计划在年底前释放300万桶库存。
产油国间的市场份额争夺战愈演愈烈。沙特将销往亚洲的轻质原油官价下调至10个月新低,伊拉克巴士拉中质油贴水扩大至4.2美元/桶。俄罗斯ESPO混合原油以创纪录的7美元折扣抢占印度市场,导致中东原油在印份额跌破60%。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原油出口量攀升至450万桶/日,正逐步蚕食西非原油在欧洲的市场空间。
期货市场的技术性破位加剧了价格下跌动能。WTI原油期货未平仓合约激增25%,投机性净多头持仓降至三年最低水平。关键支撑位接连失守引发算法交易连锁平仓,8月21日单日成交量突破300万手,创2020年4月"负油价"事件以来新高。期权市场看跌/看涨比率攀升至1.8:1,显示空头氛围浓厚。
面对市场失衡,主要产油国正酝酿新对策。沙特能源大臣暗示可能采取"震撼性"减产措施,俄罗斯考虑将出口削减延长至2024年一季度。美国能源部暂缓战略储备回购计划,加拿大油砂企业开始削减资本支出。分析人士警告,若布伦特原油跌破75美元,可能触发大规模停产潮,为2024年的供应短缺埋下伏笔。
这场供需失衡的拉锯战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权力结构。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角力、产油国与消费国的博弈、市场规律与政策干预的碰撞,共同构成了这个冬天最复杂的能源方程式。当旧秩序逐渐瓦解,新平衡尚未建立之际,每个市场参与者都需在变革的漩涡中重新寻找自己的坐标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远见期货金融投资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