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开年以来,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上演"铜博士"的精彩戏码。LME三个月期铜价格在8500-9300美元/吨区间反复震荡,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主力合约则稳居68000元/吨上方。这波持续近半年的高位整理行情背后,是多重暖流交织形成的市场新生态。
1.全球经济"温差"中的复苏曙光世界银行最新预测显示,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2.1%,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.3%超预期,美国ISM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站上荣枯线。尽管欧美央行维持鹰派立场,但主要经济体展现出的韧性为工业金属需求托底。
特别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爆发式增长,1-7月光伏新增装机97.16GW,同比激增158%,带动铜需求单季增长超15万吨。
2.政策工具箱释放"组合暖意"全球绿色转型加速形成政策共振: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正式运行倒逼清洁能源投资,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新能源补贴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,中国"双碳"战略推动风光电基地建设提速。这些政策红利直接刺激铜的终端消费,据CRU测算,2023年全球绿色经济用铜量将首次突破500万吨,占整体需求的20%。
3.资金流向揭示市场预期CFTC持仓报告显示,截至8月中旬,对冲基金在COMEX铜期货的净多头持仓较年初增长82%,沪铜合约总持仓量维持在45万手以上高位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全球最大铜ETF——CPER的持仓量创下两年新高,暗示机构投资者正在布局中长期铜资产配置。
这种"聪明钱"的持续流入,为铜价构筑起坚实的心理支撑。
4.库存演绎"消失的铜"之谜LME注册仓库铜库存持续在6万吨低位徘徊,较去年同期下降65%,上海保税区库存跌破5万吨关口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全球显性库存/消费比已降至历史极值的1.2周。高盛在最新研报中指出,当前库存水平仅能维持全球铜消费9.5天,这种结构性短缺为价格提供天然支撑。
在暖意融融的市场情绪下,铜价却未能延续年初的凌厉涨势,反而陷入高位震荡格局。这种看似矛盾的走势,实则是多空因素激烈博弈的直观体现,投资者需要穿透表象把握市场本质。
1.供应端的"冰与火之歌"全球铜矿供应呈现两极分化:智利国家铜业Codelco上半年产量同比下滑14%,秘鲁LasBambas铜矿因社区抗议多次停产;而刚果(金)Kamoa-Kakula二期投产释放15万吨增量,印尼Grasberg铜矿产量回升。
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原料供应时紧时松,加工费(TC/RC)在90美元/吨上下宽幅波动,冶炼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。
2.需求侧的"新旧动能转换"传统领域需求呈现分化态势:空调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,7月排产同比下滑12%;电网投资受特高压建设拉动保持6%增速;新能源汽车用铜量爆发式增长,单辆电动车用铜量达83kg,是燃油车的4倍。这种需求结构的深刻变革,使得铜价对新兴产业政策更为敏感。
3.金融属性的"双刃剑效应"美元指数在100-103区间震荡,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尾声削弱了美元对铜价的压制。但另一方面,国内现货升水从年初的600元/吨回落至平水附近,沪伦比维持在7.8-8.2区间,套利窗口的关闭抑制了跨境套利活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铜的融资属性正在弱化,上期所仓单质押融资规模同比下降37%,反映出实体企业更倾向于现货流转。
4.技术面与基本面的共振从月线级别观察,LME铜价在8500美元构筑三重底形态,MACD指标在零轴上方金叉,周线布林带收窄至近三年最窄水平。这种技术形态往往预示着重大方向选择。基本面方面,ICSG预测2023年全球精炼铜缺口将扩大至45万吨,2024年可能达到68万吨。
当技术面收敛遇上基本面缺口扩大,市场正在积蓄突破能量。
投资启示录对于投资者而言,当前铜市正处于"宏观定方向,微观定节奏"的关键阶段。建议关注三大信号:一是中美欧制造业PMI的持续性和扩散性,二是全球显性库存的边际变化,三是新能源基建项目的落地进度。在操作策略上,可采取"区间下沿逢低布局,突破前高顺势加仓"的战术,同时利用期权工具构建保护性头寸。
毕竟,在绿色革命的宏大叙事下,铜的故事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3 远见期货金融投资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粤ICP备xxxxxxxx号